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谋也。马上唱无愁之歌,侍宴索达摩之曲,刘禅不思陇蜀,叔宝绝无心肝,对贾充以不忠之词,和晋帝以邻国之咏,是其才也。纵黄皓,嬖岑昏,宠高壤,狎江总,是其任也。剥面凿眼,孙皓之刑;弃亲即雠,高纬之志。其余细故,不可殚论。听吾子之悬衡,任夫人之明镜。
李德裕:孙皓虽骄奢极欲,残虐用刑,而自专生杀之柄,不牵帷墙之制,运尽天亡,而后夷灭。
周昙:吴宫季主恣骄奢,移尽江南百媚花。一旦狂风江上起,花随风散落谁家。
萧常:皓穷凶极恶,卒陨其业,非不幸也。
丁耀亢:皓乘江东三世之资,恣重凶暴,以狂乐饮人而罔罪快刑,桀纣何加焉?至青盖入平湖,虽天运有终,而楼船铁锁,固皓为之獭也,佞能卒岁,后犹称其才也。不足观矣。77
蔡东藩:吴主孙皓,淫暴无道,已寓乱亡之兆,羊祜之决议伐吴,亦即取乱侮亡之古义耳。惟前时吴尚有人,内得陆凯之为相,外得陆抗之为将,故羊祜虚与周旋,未敢进逼。
轶事典故
采择臣女
孙皓在位时期,下令采选俸禄二千石大臣的女儿入宫,简阅不中的,才可以由家里安排出嫁。当时后宫人数已达上千,而采择从未停止。89
据《会稽后贤记》记载,当时有谢承的孙女谢仙女炙面服醇醯,变得面黄肌瘦,从而避免入宫为妃。90
恶人视己
孙皓不喜欢别人看自己,朝臣觐见时,没有人敢抬头。丞相陆凯劝谏道:“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,如果发生不测,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您了。”于是孙皓允许陆凯可以抬头看自己。
以茶代酒
孙皓每次大宴群臣,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,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,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。有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,孙皓对他特别优待,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,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。
但孙皓是一个暴君,性嗜酒,又残暴好杀。当他对韦曜(别名韦昭)颇为欣赏时,可以酒席之间暗中作弊,偷偷地用茶换下韦曜的酒,使之得过“酒关”。
韦曜为人却是耿直磊落,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里玩些“偷梁换柱”、“暗渡陈仓”的把戏,但一旦事关国事,由一是一,二是二,实事求是。于是当他在奉命记录关于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,因不愿意将孙和列入帝纪,触怒了孙皓,被杀头送了命。
但是“以茶代酒”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,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、文雅之事,这无论是孙皓还是韦曜,都是始料未及的。
讽贾充
贾充对孙皓说:“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,剥人面皮,这是什么样的刑罚?”孙皓说:“有作为臣子却弑杀他的国君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,就对他用这种刑罚。”这是在讽刺贾充杀害高贵乡公曹髦,贾充听后,沉默不语,非常的惭愧,而孙皓则脸色不变。
78
此事另有一种说法:有一回晋武帝与王济下棋,王济问孙皓:“听说你在吴国时剥人面、刖人足,有这回事吗?”孙皓回答说:“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,他就应当受这种刑罚。”其实是讥讽在皇帝面前坐姿不正的王济80
。
戏晋武
司马炎派人把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。孙皓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。晋武帝对孙说:“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。”孙皓说:“我在南方,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。”81
三十年后司马睿果然又在建业建立东晋。
司马炎问孙皓说:“听说南方的人喜欢做尔汝歌,你能作一首吗?”孙皓正在喝酒,乘机举着酒杯劝晋武帝喝酒说:”昔与汝为邻,今与汝为臣。上汝一杯酒,令汝寿万春!”晋武帝非常后悔让他作诗。82
后来王歆之曾效仿此句,向刘邕道:“昔为汝作臣,今与汝比肩。既不劝汝酒,亦不顾汝年。”用来表达对后者轻视之意。
掉包疑云
建衡二年(公元270年),吴末帝因左夫人王氏之死过度悲伤几个月都没露面,而王夫人的葬礼豪华非凡。百姓苦外戚何氏的骄横久矣,故此民间传闻孙皓早已死去,在位的实际上是外貌酷似孙皓的何都。这次的葬礼实际上就是为了落葬真正的孙皓,又说孙氏的后代章安侯孙奋或上虞侯孙奉其中一个会夺回皇位,二人后来都被诛杀。然而民间始终觉得可疑。
孙壾(出生年月日不详-公元265年),吴景帝孙休第三子。公元264年,末帝孙皓即位封他为梁王。
简介
孙壾,男,我国历史三国时期人物,东吴宗室,是孙休第三子,封梁王。1
史料记载
孙壾(出生年月日不详-公元265年),吴景帝孙休第三子。人之有名,以相纪别,长为作字,惮其名耳。礼,名子欲令难犯易避,五十称伯仲,古或一字。今人竞作好名好字,又令相配,所行不副,此瞽字伯明者也,孤尝哂之。或师友父兄所作,或自己为;师友尚可,父兄犹非,自为最不谦。长子公元262年立为太子,公元266年为孙皓所杀;次子公元266年为孙皓所杀;三子在孙皓登基后封梁王;孙皓登基后封陈王。此都不与世所用者同,故钞旧文会合作之。夫书八体损益,因事而生,今造此名字,既不相配,又字但一,庶易弃避,其普告天下,使咸闻知。公元264年,末帝孙皓即位封他为梁王。公元265年七月,孙皓逼杀景帝朱皇后。将孙休的四个儿子送到吴小城,杀死其中两个年长者。
孙充,中国三国时代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的儿子,公元310年去世。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孙皓封王的儿子34个,但只有两个留下名字(孙瑾、孙虔),还有七个仅仅留下王号,其余25个既没有记载名字,又没有记载王号,所以无法确认孙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